溢流槽
作用:a排出雜物,排出氣體;b保持溫度平衡;c改善流動方向(引流);d作頂出平臺。
開設位置:在金屬液最先流到的地方;在突出位型芯的背面;多股液流匯合之處;由于鑄件形狀而出現的渦流部位;金屬液最后流到的位置;水口兩側充型不到的死角位置;大平面上易產生缺陷的區域;一般鑄件溫度較低的區域;料位厚而易產生收縮的區域;難于排氣的部位(增加排氣道位置);作頂出平臺作用;需引流而不使分形面過早封閉的部位。
尺寸:總體積:占合金量的10-30% 數量:根據需要位置的多少決定
溢口面積:為水口面積的60-75%(max)
溢口厚度:0.25-0.5mm,溢口厚度不應大于水口厚度,以保證增壓效果。溢流槽與排氣槽連接,減少型腔內壓力,排出氣體。
澆口面積計算方法--經驗數據
內澆口的截面積、內澆口速度、充型時間的數據組合要以選定的金屬壓力和金屬流量為基礎。根據鑄件重量的大小和選擇的內澆口速度及充型時間來計算出內澆口截面積(經驗數據)。
高質量電鍍壓鑄件:內澆口速度:40-50m/s 充型時間:0.01-0.02s
其他壓鑄件:內澆口速度:4.-50m/s 充型時間:0.01-0.04
|